2020年1月13日星期一,杭世外中学举行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一共12项非遗的活动,分别是天竺筷、剪纸、微型风筝、浙窑柴烧、民俗画、旗袍制作、和香制作、武林活拳、动画创作、泥猫文化、杭州小调和西泠印泥制作,各位非遗传承人都“身怀绝技”,在介绍项目时就已经使我们眼前一亮,大家都跃跃欲试。
一、 天竺筷
看似朴素的天竺筷却大有内涵,它由野生的竹子制成,野生的竹子外表皮密度大,不易被其他物质侵入。天竺筷上的花纹是用火烙上去的。它质地坚硬,制成后多不会有改变。下面,我们来看看天竺筷“申遗小使者”许墨妍的感想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容易保存,其价值也无可比拟。今天的非遗活动十分有意义,主讲人的幽默风趣也给此活动带来了趣味性。
我参加体验的是“天竺筷”体验。王大师与同公司的经理共同为我们讲述了天竺筷的起源、制作、使用与其它的一些事宜。随后我们每一个参加的学员都尝试了火烙这一过程,并带着精心制作的天竺筷快乐地回到了教室。
这次的活动有意义且具趣味性,是让后代传承中国古代民间艺术文化的好机会。
二、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技艺,起初,多用于祭祀等,后来,以红色为基调,便流传于民间。剪纸技艺分为南北两派,以长江为界,南派剪纸,以细、小、密、多著称;北派剪纸则用夸张等方式来表现图案。“心灵手巧”的小使者俞思楠有她的感悟:
剪纸,一门复杂而流传甚广的艺术。对于先天没有任何手工天分的我而言,虽羡慕,但看了一眼自己的手,“唉,还是算了。”
这次课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看着自己手工做的“福”字,惊讶之外满是欣喜。“好像……也不丑,不算手残党了吧?”
老师的教导更是令我大开眼界—我的天,还能这么玩?
说到老师—
上课前,他是个笑嘻嘻的“邻家老头”,但纸和剪子一到他手上,整个人的气质和由内而外的感觉便截然不同了,俨然是一个艺术传承人。
这就是剪纸的魔力。
三、微型风筝
微型风筝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风筝是由木头制成的,多成飞鸟型,后来,经过演变,成为了纸做的风筝,又名:纸鸢。山东潍坊是风筝的故乡,那里特别适合放风筝,都刮着4~6级的大风,你常能见到1米多长的风筝在空中飞翔。小使者张思涵在学习后有她的感受:
今天,我们全校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一共有十二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团供我们选择,我就选择了其中的微型风筝制作。入座后,我仔细地观察了我桌面上的物品:一套针线,一张已经粘好边框的布、三根竹签、一把剪刀,以及一根彩带。开始上课后,老师告诉我们做风筝的步骤:先是将细竹签粘在布上,作为风筝的骨架,这一步看似简单,实则是很苦难的。我粘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成功了,这让我体会到了中国非遗的魅力所在。再是将彩带绑在骨架的边上,作为风筝尾。最后把风筝剪下来,虽然剪刀不是很听我使唤,但是最终还是剪出了个成品来。
四、浙窑柴烧
浙窑柴烧是一门传统的技艺,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多种技法,烧制出来的窑十分精美,但在72小时的烧制过程中也十分危险,让我们来看看小使者顾静涵是怎么说的:
陶瓷工艺看似简单,可其实制作起来十分复杂。经过这次的活动,我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于陶瓷的知识。
老师告诉我们,陶瓷的选材十分丰富,在地上的泥土可以当作材料,而我们用的是经加工合成但对身体无害的泥。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是制作了陶瓷的模型,以及机器工具的体验。虽然泥土有一点粘手,我们的衣服上也早已贴上了许多如面粉一般的白色粉末,但我们对陶瓷制作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弱。
陶瓷柴烧技艺如今正如大雪中的一片雪花,随时都有可能消失。我们要尽力去保护这些非遗项目,保护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给我们的瑰宝。
五、民俗画
民俗画,是民间传统的艺术之一,“民俗画小记者”王婧姁在学习后,有了这样的心得:
选课时,我以为这与平常的国画没什么两样,但走近了民俗画,才会真正了解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师告诉我们,民俗画是记录百姓生活文化的载体,它画的是人物。从人物的活动、服饰可以辨断出这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像民俗画《清明上河图》真实画出了清代街道河塘的生活常态,图画上有许多居民,但张大千的作品只有一只孤舟,大部分是渲染的山水,却也被列入了民俗画中,可见“民俗画”的多样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俗画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在我学画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传承的不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非遗愈发敬畏。作为一名初中生,我应该多方面地学习,拓宽视野,去关注了解我不了解的非遗。
民俗画,顾名思义,民是指百姓的生活,俗是指市井文化,画是指艺术技法,宋朝,由于宋徽宗是一个优秀的画家,民俗画在此时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自此,这项传统技艺对后世和西方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六、旗袍制作
旗袍是由曾经前边开衩的战袍,变成了宫袍,再慢慢变成了民国时期的旗袍,这项传统技艺,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对抗。对于旗袍制作这项技艺,李可馨小使者有感而发:
对于这次活动,我十分荣幸能参加,它让我了解了古代文化的意义所在,也让我对“传承”这项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说,这是一次与古代文化接轨的机会。同时,我知道,这个机会的背后是责任,是感召。有了这份责任,希望我们能够将“非物质”的文化传承下去。艺术大师们的感召让我们明白了文化的内涵与重要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上的,更是流传千古的遗产,是古代先民留给我们需要我们保护和发扬光大的艺术文化。
再次,我想对本次活动给予我的总结和体会:无论制作的结果如何,重要的在于过程,旗袍扣子的制作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之美,也让我对这种手工工艺复杂唯美的制作步骤有了亲身体会。“非遗”活动结束了,但我的心没有结束,对文化艺术的热爱还会持续。我希望这种手艺不会失传,而让我们将它发扬光大。
七、和香技艺
和香是古代的传统技艺,以“礼”著称,宋代是和香文化的最高峰,元代时,线香才出现。和香,有不同的药效,但都来源于自然,有修身养性的作用。我们来看看和香技艺小使者钟翎瑄的感受吧: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坐在了那庄严的用具前,开始了近两小时奇妙的芬芳旅程。
传承老师生动的讲解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了解了和香的深远文化。在助教的帮助下,我和伙伴们完成了调香、压香、印香等步骤,当香被点燃的那一刻,袅袅烟雾填满了整个世界,令人心旷神怡的香风吹进心底,我仿佛透过缥缈的雾望见了亘古的中华礼仪在国人的举手投足间展示得淋漓尽致。
一味小小的香,和的不仅仅是各种植物的精华,更是一份情怀、一种信仰、一道传承。这笔珍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尊重并延续下去。非遗的工匠精神坚韧不拔,也值得我们学习。希望非遗这颗明珠能继续熠熠生辉!
八、武林活拳
武林和拳是武术文化的一个缩影,以“自强不息”为宗旨的中华武术文化,分为许多派
别,南北两派各具特色,下面是“小小武学传承人”于皓天的感想:
我参加的是武林活拳这个游园项目。大师先让我们拉了拉筋,就开始了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弓步冲拳,一圈圈出手,前几拳只是觉得是体力和汗水,但当打完一整式时,我仿佛被那一拳带回古时,领悟了一些武功的道理。
经过这一次的活动,我不仅安排了自己的时间,还学习了中华非遗渊博的文明。中国,我为你骄傲!
九、动画创作
动画制作虽不像其它的文化历史渊源,但是也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你看文化传承小使者胡阳怎么说:
在这一次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听了诸位非遗大师的非遗介绍,还亲自动手参加了各类课程,我参加了动画制作的课程,非遗大师是刘岚老师。
刘岚老师带我们深入了解了动画的类型以及制作流程,谁知一部动画的背后竟有一百多人为其努力付出。
一部动画来之不易。
十、半山泥猫
半山的泥猫文化十分有特色,相传是因为曾经这里要养蚕,而老鼠吃蚕,所以就放泥猫在边上,起到“稻草人”的作用。请听听小使者盛素妍这么说吧:
在本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参加了半山泥猫的课程。
半山泥猫习俗的中心地域是在杭州拱墅区半山镇半山村,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遗产始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这位大师是泥猫的传承人。泥猫大小不一,色彩、形态也有五六余种,且惟妙惟肖。
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和一只神奇的画笔为雪白的泥猫增添了许多色彩。用黑色画眼睛,用白色画胡须……
在本次的活动中,我懂得了我们要保护非遗之文化遗产,让泥猫习俗永传于世。
十一、杭州小调
你知道杭州小调是怎样唱的吗?小使者袁海烨来告诉你:
“请听说唱,杭州心貌!”一句杭州话的唱白,课程正式开始。杭州小调大师用标准的杭州方言,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地学小调歌词的咬字。在杭州话中有很多字和我们平时发音不同,比如“世界”读“sì gè”。老师教得用心,同学们学得认真。教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寥寥几句的唱词中,能体会出老师对小调的热爱以及希望我们能够喜欢小调并把小调传承下去的心情。
文化不仅仅是在文字记录和实物,也有很多是语言类的,而杭州小调显然是这一类的。这些技艺的传承人在慢慢减少,终有一天没有人会唱,也终有一天没人会记得,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多多了解,接触这类文化,让它永永远远地传承下去。
小调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具有超强的地域特色,朴素的杭州话也唱出了当地的底蕴和内涵。
十二、西泠印泥
西泠印社的印泥和篆刻技术是远近闻名的,西泠印社有传承和收藏文化艺术的意图,印泥文化同样也十分久远。你瞧文化传承小使者王以真是怎么说的:
今天我们进行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我选择了西泠印泥的制作。老师带我们了解了印泥的制作并让我们实践了几个步骤。我们尝试了将红色的泥浆与艾草的纤维进行融合。我们拿了一个石棒,反复敲击盆中的泥和纤维,那泥块十分粘稠,要用很大的力才能使敲击速度提升,而真正制作印泥时要反复敲击一个多小时,真是一个辛苦的工作。这种传统印泥与现在化学印泥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种手工印泥在夏天不会出油,在冬天不会结冰。手工印泥最特殊的一种,是在印泥上贴一层金箔。印出来的印章看起来没有区别,但在显微镜下,印章都有小金箔。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印泥越来越普遍,但传统的手工印泥却不能忘记。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们要好好学习这门技艺。
十分感谢各位进入杭世外校园,传授给小白鹭们这些珍贵而非比寻常的知识的非遗老师们,你们让我们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充实了我们的拓展生活。
- END -
撰稿:林尚玥、各项目申遗小使者代表
图片:助教老师们
编辑:俞夏敏
排版:李天润
杭州上海世外中学,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